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

大中華基金 長跑帶勁

2010/10/28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簡威瑟/台北報導】
「中國十二五規畫未來五年影響的對象不只中國,非常可能是全世界」,摩根富林明新興35基金經理人吳淑婷對未來世界的經濟趨勢,提出這項觀點。中國十一五政策執行的成功,替接下來的十二五規畫帶來相當大的信心,預期在內需消費、進出口平衡等訴求帶動下,以中國為首的大中華市場長線走勢,可望展開經濟成長的新格局。
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統計,截至10月15日以前,MSCI中國指數今年的成長表現為11.3%,MSCI巴西指數漲幅則為8.2%,皆比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5.8%來得遜色。但吳淑婷認為,無論是從技術面、籌碼面或是投資行為面各個角度來看,明年幾個新興市場中較大的權值國,表現彈升的機會都相當高,尤其中國格外值得關注。
正因中國今年表現稍差,不少基金經理人手上持有中國的部位約在平均水準或以下,當中國表現開始加溫,便有相當大的加碼空間。尤其十二五規畫定調後,內需消費、醫療改革、節能減排、高科技、經濟適用房等投資題材都有受惠機會,有助推升經濟表現。
雖然基礎建設的建置也是中國十二五規畫目標中的一環,但在開發大西部的同時,中國也要兼顧其環境保護、節能減排的方針。反觀內需消費的推升,卻是不分區域的主要目標,因此內需消費的推升成效,依然是牽動中國經濟走向的最關鍵因素,同時,身為世界最大市場的中國,也勢必引領全球經濟發展。
德盛安聯中國策略增長基金經理人鄭勝嘉則指出,在內需持續擴大的效應下,中國當地的民眾對品質要求有所提升,具有品牌與通路優勢的業者,長線投資價值已然浮現。
鄭勝嘉認為,十二五規畫可說是肩負繼往開來的使命,一方面修正十一五期間的缺失,一方面提出具前瞻性的發展藍圖。
另一方面,儘管看好東半球成長,尤其聚焦在新興中國市場的潛力。不過吳淑婷也不諱言,由於中國人口數量眾多,糧食需求本來就高,加上全球氣候出現異常情況的頻率有加劇趨勢,若糧食供給真的出現嚴重短缺導致價格飛漲,糧食所引發的通膨問題會是中國經濟成長少數隱憂之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